天线与RFID
在所有的无线通信技术中,只有RFID系统的无线收发装置和天线的关系最为特殊。在RFID的家族中,天线和RFID是同样重要的成员,RFID和天线相互依存,不可分割。无论是阅读器还是标签,无论是高频RFID还是超高频RFID,都离不开天线。对于到底是先有RFID还是先有天线的问题,做射频和天线的人马上会跳出来说,当然是先有天线了。那么,到底是先有RFID天线还是先有RFID硬件呢?为什么高频RFID的频率是13.56MHz,而超高频RFID的频率是840M-960MHz呢?本节就针对超高频RFID来讲一下是先有鸡(天线)还是先有蛋(RFID)的故事。
超高频RFID由来:人们在长期使用条码之后发现条码有很多弊端,比如识别率比较低,容易被污染。这个时候就想是不是有一种技术可以通过电磁波来实现通信呢?因为电磁波通信不会被需要介质阻挡,不会出现无法识别的问题,加上电磁波的穿透能力可以实现多个物品一起识别。
有了这个想法的科学家们兴奋了,就开始深入研究,发现条码的尺寸基本固定,一般宽高分别小于3英寸(7.5cm)、5英寸(12.5cm),且总面积小于12平方英寸(75cm2)。通过观察超高频RFID的标签可以发现,大部分面积都是天线,只有中间的一个小黑点是芯片。也就是说,标签的大小主要由天线尺寸决定。
既然已经知道了天线尺寸,接下来就要选择工作频率了。人们通过一组测试数据:固定发射天线输出功率及接收天线(RFID标签天线)尺寸,记录不同频率下读距,得到如图所示为不同频率下的工作距离图。
从2-15图中可以看到,在800MHz~1GHz的频段范围内,标签工作距离最远。其实早期的手机频率也是在这个频率范围,因为早期的手机尺寸及手机天线尺寸与超高频RFID天线接近,最终做手机协议的科学家就定下了这个频率。随后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,就是做RFID的科学家由于是晚于手机的制定,只好跟做手机的科学家坐下来开了个会,从人家剩下的频段中找了一段给RFID用。这里声明一下这只是一个故事并非正史,也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寻找“超高频RFID的正史”。
故事讲完了,有人就要发问了,为什么天线这么神奇,就只有在这个800M~1GHz的频率才工作距离最远呢?有两种回答:一种是“这就是天意,是上帝创造出来的”;另外一种就是通过经典天线原理或者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。比如通过标准偶极子天线长度与半波长尺寸相比拟,800MHz~1GHz的半波长为15cm~18cm,有宽度的偶极子长度比半波长尺寸略小,可以认为乘以一个系数0.8(宽度越大系数越小),这样就发现与12.5cm非常接近了。
最后插一句,915MHz为无源超高频最好工作频段,美国的RFID科学家就很聪明选择了902MHz到928MHz带宽中心频率915MHz。也难怪UHF RFID创始在美国,最好的频点在美国,最宽的带宽也在美国。实际上,在800MHz~1GHz范围内,超高频RFID标签在不同频率下实际工作距离差异很小,主要还是与标签具体的尺寸相关。